近年來,上海市商務委不斷加大對外投資服務力度,加強投資便利化,積極支持企業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聚焦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和重點項目,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先導,以國際產能合作為核心,以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為載體,推進上海在“一帶一路”沿線投資合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246個項目,45.9億美元
2014-2016年三年間,上海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實施投資項目246個,實際投資額45.9億美元,占全國比重約9.2%,年均增長約1.6倍;承接境外重大工程3019個,累計合同額217億美元,占全國比重約7%,年均增長9.4%。今年1-8月,我市企業對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備案中方投資額為8.5億美元,占全市的比重為14.4%,實際投資匯出額6.1億美元。在沿線17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19.3億美元,占全市總額67.3%;完成營業額28.6億美元,占全市總額73.1%,同比增長10.4%。
上海對“一帶一路”對外投資合作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裝備制造走出去取得積極成果,國際產能合作全面推進。尤其在輪胎制造、汽車制造、紡織服裝、燃煤電站、鋼鐵冶煉、水泥生產等領域取得較大突破。如上海華誼集團投資泰國的橡膠輪胎制造項目順利簽約,投資達3億美元。上汽集團投資泰國的整車制造新工廠啟動。二是聚焦科技創新和資源能源等領域,企業走出去能級和水平不斷提升。如華信集團參股開發俄羅斯油田、收購哈薩克斯坦DGT液化石油氣公司,積極向油氣產業上下游拓展。復星醫藥并購格蘭德醫藥,將印度第一家獲得美國FDA批準的注射劑藥品生產制造企業納入旗下;螞蟻金服入股印度支付公司ONE97,僅用一年時間就使其注冊用戶從2000萬增至1.4億。三是一批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項目順利開通建設,助力沿線國家經濟發展。重點支持企業探索以PMC(項目管理總承包)、BOT(建設-經營-轉讓)、PPP(公私合營)等創新方式開拓沿線市場,今年以來本市對外承包工程項目累計帶動國內大型成套設備出口達15.7億美元。如隧道股份已在新加坡承接了15個地鐵項目,在印度又參與了德里、欽奈、孟買等地多條地鐵標段的建設。四是境外園區建設取得積極成果,企業“走出去”抱團出海優勢顯現。由上海鼎信投資建設的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印尼青山產業園,園區及入園企業已完成總投資額超過30億美元,園區累計總產值逾15億美元,帶動當地就業近1.3萬人,為當地創造稅收約1.4億美元。
五位一體,支持“走出去”
為更好支持企業“走出去”,上海市商務委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建設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的“走出去”公共服務平臺,通過構建信息服務、融資服務、投資促進、人才培訓、風險防范等五位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打造以服務企業為核心的“走出去”生態圈。
一是在信息服務方面,在全國率先運營“走出去服務港”微信公眾號,為企業提供重點國別、重點領域投資合作指南,及時推送“一帶一路”沿線法律法規、產業政策和安全形勢等動態信息,目前關注用戶超過3萬人,閱讀數超過340萬次。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編制發布30個重點國別和11個行業領域投資指南,今年又向企業免費發布了針對境外用工、社會責任、知識產權保護、國際稅務等四大專業領域的投資合作指南。
二是在融資服務方面,為走出去企業提供個性化融資需求對接服務。與國開行、口行、中信保等建立了推進政、銀、企融資對接工作機制,幫助企業利用“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融資途徑承接“一帶一路”項目。
三是在投資促進方面,構建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資網絡。加大與境外各類貿易投資機構和專業服務機構合作力度,每年舉辦投資合作促進活動近百場,全力發掘合作新領域和新機遇。同時推動與一批“一帶一路”國家和重要節點城市、友好城市相關經貿部門及投資促進機構、商協會簽署經貿合作關系備忘錄,進一步構建緊密型經貿合作伙伴關系。
四是在人才培訓方面,加強走出去人才保障。針對走出去企業國際化人才短缺這一瓶頸問題,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在法律、稅務、融資、商務、人力資源、并購后管理、海外工程承包、社會責任、風險防范等領域,積極開展跨國經營人才培訓。截至目前,累計培訓跨國經營人才超過1萬5千人次。
五是在風險防范方面,持續完善跨部門境外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編制防范境外安全風險防范指南和跨國經營行為指引,實施境外安全風險防范培訓計劃,提供境外安全風險防范實務型培訓和企業社會責任培訓等班次。在安全風險突出的區域,通過政府間合作機制等強化點對點服務,支持企業通過市場化保險等方式防范和化解中資企業境外風險。
充分發揮建設“一帶一路”橋頭堡作用
今后,上海市商務委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制度創新載體,以經貿合作為突破口,以金融服務為支撐,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人文交流和人才培訓為紐帶,以同全球友城和跨國公司合作為切入點,聚焦貿易暢通,到2020年基本形成支撐“一帶一路”橋頭堡建設的制度創新、要素配置、貿易集散和開放合作四大功能,著力推動八個輻射帶動力強的功能性平臺建設,構筑貿易暢通的“四梁八柱”,在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特別是在對外投資合作領域,將著重打造國際產能合作平臺、經貿投資促進網絡平臺和能力建設平臺。
一是國際產能合作平臺。深化本市跨境經貿合作區發展,支持鼓勵本土企業帶動上下游產業鏈集群式“走出去”入駐境外園區。鼓勵制造業企業對沿線國家進行投資,重點推動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訊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汽車產業、鋼鐵產業、紡織業等制造業企業布局東盟市場。支持裝備企業在沿線國家開展并購投資,重點推動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裝備、生物醫藥與高端醫療器械、高端能源裝備等企業通過兼并收購,加快高新技術在裝備制造領域的整合。支持工程承包企業探索以PMC(項目管理總承包)、BOT(建設-經營-轉讓)、PPP(公私合營)等創新方式,依托上海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比較優勢,積極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市場。
二是經貿投資促進網絡平臺。建立政、銀、企融資對接工作機制,建立重點項目跟蹤服務機制。支持沿線國家政府部門和國際性專業服務機構在滬舉辦投資促進活動。拓展市投資促進中心海外辦事處網絡,為市場主體開展雙向經貿投資提供優質服務。打造綜合性“一帶一路”對外投資促進機構和境外投資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強化對沿線國家的市場行業信息服務,提供具有國際視野和聚焦高端決策的沿線國家市場、行業等信息發布。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定期編制發布投資合作相關指南。
三是能力建設平臺。積極向商務部爭取承辦更多援外培訓項目,計劃在3-5年內為沿線國家培訓政府官員、企業高管等超過1000人次,培訓主題涉及基礎設施、公共管理、金融經貿、電子信息技術等領域。通過政府采購,依托社會專業機構的力量,力爭每年為本土跨國企業免費培訓跨國經營人才超過5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