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來,錫林郭勒草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已建成遠程視頻監控24處、智能卡口4處、智能警示柱7個,在野生動物重點監測區域布控紅外相機40臺,在生態監測重要點位布設自動氣象站5套,布設水質、土壤、雪深儀等智能監測傳感器設備20余臺套,配套購置行業應用級六旋翼無人機6臺,購買實時遙感二期,建成集“天空地”一體化監控監管、“一張圖”可視化、資源監管展示、生態災害預警指揮調度于一體的“錫林郭勒草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智能監測管理平臺”以及智源管理軟件、智繪巡護軟件、智草保護區微信小程序,有效提升了保護區信息化、智能化監測管理水平。豐碩的建設成果猶如強勁的科技引擎,為草原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傳統管理模式存在著信息流通阻滯、監測手段單一、巡護監管覆蓋面不足、問題反饋處置不靈敏等諸多弊端,嚴重制約著保護區保護、管理與宣傳效能的提升。為了打破這一困局,保護區管理局精心組織研發智能監測管理系統,該系統以服務日常工作、基層實踐和管理決策為核心目標,多維設備的互聯互通與全員參與應用,打破局內信息孤島讓每一個環節都緊密相連。系統在易用、可用、能用、實用的同時,凸顯草原特色生態保護的創新實踐。
保護區管理局構建的“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如一張嚴密的大網,實現了對草原生態的全方位、實時化監測監管。天基監測領域,衛星遙感技術大顯身手。它提供全時效的空間數據管理服務,結合保護區基礎本底圖層進行矢量編輯,為保護區空間數據的宏觀管理帶來了極大便利,仿佛為管理者打開了一扇俯瞰草原全貌的窗戶??栈O測方面,無人機監測高效快捷地獲取大面積生態數據,實現了自動值守監測功能,管理者可實時查看設備運行狀態、飛行記錄及傳回的影像,擁有了一雙可以隨時掌控草原動態的“千里眼”。地基監測涵蓋了生態因子監測、巡護監測和視頻監測等多個方面,借助低功耗傳感高效自組網技術,實現數據實時傳輸,全面覆蓋各管理站點,有效攻克了通信難題,如一條條紐帶將各個管理站點緊密連接。
“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可謂是保護區監測監管能力提升的關鍵利器,2024年以來,紅外相機累計獲取影像成果文件130731個,經AI智能識別出有效影像22935個,從氣象、安全、防火、物種活動變化等多個維度進行全方位監測,形成多維度立體網格數據,為生態保護提供了豐富詳實的歷史監測數據支撐。
信息化手段的廣泛運用,如同一股春風,讓保護區日常管理的各個環節都煥發出勃勃生機。智能巡護終端能及時接收任務、記錄巡護軌跡與發現的事件并上報。管理者可第一時間掌握巡護動態,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有效巡護時長累計達22365.16小時,總巡護里66698.26公里,完成175個項目點位核查,及時上報事件588起,巡護工作的效率與質量得到大幅提高。
保護區建立起的高效實時監控和預警機制,依托AI、機器學習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平臺能夠自主分析和預測環境變化,及時發現并響應各類情況。
信息化建設為科研工作提供了強大的數據支撐和技術保障。草原生態保護AI大模型,可應用于生態監測與評估、物種豐度與分布預測、生態修復方案優化等多個領域,推動了多學科融合及協同保護措施的落地實施。數據共享和移動辦公功能的實現,讓管理者能隨時隨地查看實時監測數據,且配有統計分析圖表,顯著提高了行政管理與協作效率。資源可視化“一張圖”將保護區所有資源信息和監測數據整合到一個GIS平臺,形成多圖層控制地圖系統,使海量科研、本底數據有跡可循,為資源管理與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
多樣化的對外宣教平臺讓更多公眾感受到了保護區的魅力。智慧互動宣教系統、保護區數字孿生系統、智草保護區微信小程序等,提供自然保護知識科普、保護成效展示、趣味互動體驗等功能,提升了公眾對自然保護基礎知識的了解和保護意識。
錫林郭勒草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信息化建設成果顯著,不僅提升了保護區的管理水平和生態保護成效,也為公眾參與自然保護提供了更多機會和途徑,生態文明理念得到有力有序有效弘揚。在未來的征程中,保護區將繼續砥礪前行,不斷置密物聯傳感設備,深化信息化建設,為草原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大力量。(錫林郭勒草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