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如“十五五”規劃明確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列為國家戰略任務,旨在通過對鄉村土地進行系統治理,實現耕地保護、生態修復和鄉村發展的多重目標。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陳浮教授帶領科研團隊積極投身科研創新,聚焦鄉村土地整治與生態保護難題,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價值的科研成果。
破解傳統困境:創新土地治理理念
傳統鄉村土地整治與管理面臨諸多困境,耕地保護與生態修復難以協同,零散用地效益低下,鄉村轉型中發展與保護的平衡難以達成,這些問題長期制約著鄉村振興的步伐。陳浮團隊敏銳捕捉到這些痛點,以“激活鄉村全要素”為切入點,打破“單一治理”的思維定式,探索出“多目標協同、全要素統籌”的創新模式,為破解鄉村土地困局提供了全新思路。
團隊在研究中發現,傳統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側重于耕地數量動態平衡,卻忽視了耕地質量與生態,導致耕地質量下降、生態退化等問題。為此,團隊依托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提出并踐行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理念。這一理念在江蘇省萬頃良田工程中得到有效驗證: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不僅新增了高標準農田,提升了耕地質量,還修復了濕地生態系統,優化了村莊布局,打造出“田成方、路成網、林成行、渠相連”的生態田園格局,實現了耕地保護與生態修復的協同發展,為其他地區的土地整治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范例。
深耕實踐探索 多維度突破整治難題
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鄉村產業、生態修復、文化傳承深度融合方面,陳浮團隊開展了大量創新性實踐,深入研究“旱改水”“農地產權改革”“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潛力”“耕地保護轉型”等課題,推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從“被動修復”向“主動優化”轉變,從“單一目標”升級為“多元共贏”。
在“旱改水”研究中,團隊摸清了中國旱改水空間格局特征,解析了旱改水農田整治工程對土壤生態環境的短期和中長期影響,并創造性地提出中國旱改水農田整治適應性管理框架。這一成果為科學合理推進“旱改水”項目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有助于避免因盲目改造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地產權改革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團隊探索出公平與效率兼得的農地產權改革邏輯與路徑,構建了“自種與對外發包”“種糧與多元經營”分置的農地產權改革新框架。結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團隊從公平與效率視角驗證了地方推行“兩田分置”農地產權改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這一成果為發達地區新一輪農地延包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方案,有助于優化農村土地資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團隊對黃河故道流域農用地、農村居民點用地、工礦建設用地、工礦廢棄地、宜耕后備資源的綜合整治潛力進行測算,從數量潛力、質量潛力以及提升效率等多方面展開分析,揭示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對土地利用方式、地表生態系統以及生態環境的影響。這一研究成果為黃河故道流域的土地整治和生態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有助于合理規劃土地利用,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
賦能發展保護 科研成果落地見效
團隊的科研成果不僅在理論層面有所建樹,更在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鄉村振興和生態保護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在鄉村振興方面,團隊的研究成果助力多個地區實現了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動了鄉村產業的發展。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農地產權改革,促進了農業規?;洜I和產業升級,培育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了農民就業增收。一些村莊依托整治后的優質土地資源,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鄉村經濟活力得到顯著提升。
在生態保護方面,團隊提出的耕地保護與生態修復協同理念以及一系列生態修復措施,有效改善了鄉村生態環境。濕地修復、農田生態系統優化等舉措,增強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服務功能,促進了生物多樣性保護。例如,在一些地區,整治后的農田吸引了眾多鳥類棲息,生態景觀得到明顯改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正逐步展開。
從更廣泛的層面來看,團隊的研究成果為國土空間治理提供了創新范式。其探索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理念和模式,強調多目標協同和全要素統籌,注重兼顧糧食安全、產業升級、生態保護以及文化傳承等多目標,實現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過程適應性管理。這一理念模式可推廣至全國不同地區,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系統性修復提供借鑒,有助于推動我國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和生態保護要求的不斷提高,土地整治與生態保護領域仍面臨諸多挑戰和機遇。團隊將繼續秉持創新精神,深入開展科研工作:一方面,將進一步深化對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研究,探索更加精細化、科學化的整治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態效益;另一方面,將加強對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發,推動科研成果更好地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