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與食品行業正迎來供應鏈全方位革新的關鍵時期。在“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規劃的籌備階段,多項政策與基礎設施持續推動行業在科技、產能與綠色升級方面實現跨越式發展。
致同近日發布《致同咨詢行業洞察—農業與食品行業的供應鏈升級》報告,深入剖析行業供應鏈的升級路徑、應用場景與未來前景。報告重點關注農業與食品領域的熱點議題、發展趨勢、政策演變、并購動態以及市場變化,提出多階段發展展望與務實建議,并首次引入案例研究,通過真實企業實踐,探討供應鏈升級的實際路徑。
報告認為,在“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國家通過投資和政策引導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加速融合,農業與食品供應鏈正逐步從傳統模式向智能化、高效化與可持續化轉型。
然而,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仍面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鄉村產業融合發展、農業綠色低碳轉型以及應對市場波動與氣候變化風險等多重挑戰。
科技創新正驅動中國農業與食品行業進入新一輪現代化浪潮。農業科技貢獻率從2022年的62.4%上升至2024年的63.2%,體現出科技對生產效率與資源優化能力的持續增強。
在種子、耕地、農機裝備等關鍵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的同時,感測器、無人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智慧農業技術,也正深刻改變生產流程與供應鏈管理方式,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和應對風險的能力。當代中國智慧農業及相關科技創新正重塑整個農業供應鏈系統,從農田到餐桌,打造更高級、透明且更具效率的體系。
人工智能也在食品行業引發深遠變革,實現更精準的需求預測、質量控制和流程優化。2025年上半年,深圳萬得廚科技有限公司向全球首發wan AiOS超智能系統,配合烹飪智能體wan AIChef Ultra,能夠提供健康檢測、膳食推薦和食材配送等全鏈條服務,為供應鏈末端的消費者環節帶來更精準、更高效、更多互動的體驗。
此外,中國冷鏈物流迎來快速發展機遇。2024年全球冷鏈物流市場規模約3,638億美元,中國占比超20%,預計2025年將提升至35%,且2025上半年全國食品冷鏈物流業務總需求預計增長4.35%。同時,供應鏈韌性不斷提升,隨著今年新增19個國家重點冷鏈物流基地,全國基地數量已達105個,覆蓋所有31個省份,國內外一體化、高效韌性的冷鏈體系正在加速形成。
報告提出,在“雙碳”目標引導下,農業企業生產方式逐漸向低碳、環保轉型,并進一步推動清潔能源使用、有機種植與生態養殖;食品企業則加快綠色供應鏈建設,采用環保包裝、節能設備與綠色物流體系,減少碳足跡與資源浪費。同時政府也出臺系列支持政策與強化監管,加上消費者對健康、可持續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綠色升級不再僅是履行環境責任,更成為企業提升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目前中國的農業食物系統是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當中涵蓋的水稻種植和畜牧業正在通過低碳技術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持續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經濟與環境效益的雙贏。通過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的供應鏈生態,中國農業與食品業正邁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
《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5–2034)》預測,未來十年中國農業將迎來系統性突破,糧食自給率預計提高至90.5%,單產水平提升至7.8%,達到421千克/畝。同時減少進口量以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以及優化農產品消費結構,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將顯著增強。農業科技方面,目前相關發展水平不斷加速,高產、優質、抗逆的糧食新品種得以加快培育、推廣并受到支持,國家農業生產力將實現突破性躍升。預計未來十年全國糧食產量穩步增長,達到7.53億噸。(致同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