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光陰流轉,康橋半島社區入口處那塊“黨員責任區”的掛牌雖被風雨沖刷得微微褪色,但牌子上鐫刻的“南匯支行黨員先鋒崗”之名,卻在居民心中愈發明亮清晰。
十載寒暑更迭,支行黨員的服務早已超越最初的金融知識普及與零散好事,深化為深度參與社區議事,與社區干部、居民代表共商小區改造方案,為社區治理出謀劃策、分憂解難。一條由責任、專業與情感共同編織的“紅色紐帶”,歷經十年深耕,已深深融入社區基層治理的肌理血脈。
從“單次服務”到“長效共生”
十年探索,支行黨員服務社區已成功跳脫“節日慰問”“偶爾便民”的淺層模式,建立起一套與社區治理深度互嵌的長效機制體系。
“雙報到”制度深化融合。支行黨員摒棄“簽到即走”的形式,依托金融專業優勢,主動融入社區“網格”體系。多名黨員作為“金融網格員”,其照片和信息在社區顯著位置上墻公示。十年來,支行相關工作獲評“愛心銀行”志愿服務項目三星公益伙伴、社區“十大公益品牌”、社區“星星之火”優秀團隊志愿服務獎等榮譽。
“需求-項目”精準對接閉環。社區“心愿墻”上的居民訴求,經黨員細致梳理后,精準轉化為銀行可承接落地的“微治理項目清單”—從“社區長者智能手機課堂”“小微商戶經營融資咨詢服務”“新業態人群暖心心愿清單”,到解決環境頑疾的“小區廢棄土地花園建設自治金項目”。項目設計始終聚焦“社區真需”,而非“銀行能做”。支行“老來客”會客廳的設立,正是精準對接老年群體精神慰藉與社交渴望的生動實踐,成為社區老人日常交流、情感寄托的重要場所,累計接待超2000人次。
支行在周邊村居設立常駐服務點,定期舉辦“紅色金融議事會”。這里不僅是普及金融知識、解答理財困惑、防范金融詐騙的窗口,更發展為居民共商公共事務的開放平臺。社區改造資金籌措、居民活動經費高效管理、河道清潔長效機制等治理難題,均在此匯聚多方智慧尋求破解之道。支行的專業意見直接轉化為可操作的治理良策,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十年累計解決社區治理難題10余項。
從“金融輸血”到“治理賦能”
十年深耕,支行黨員已從帶著宣傳單的“局外人”,蛻變為社區公共事務中不可或缺的“自家人”。他們的服務半徑早已突破傳統金融邊界,深度介入社區治理的痛點與難點。
化解矛盾“潤滑劑”。在化解社區矛盾中,支行黨員扮演了關鍵“潤滑劑”角色。例如,積極聯系業委會,為老小區加裝電梯提供資金籌集方案建議,并引入第三方資金監管機制,有效破解了資金短缺與使用信任缺失的雙重難題;協助社區物業優化收繳流程,通過上門開卡、指導使用手機銀行繳納物業費,顯著提升了收繳率與效率。
一次,社區居民家中突發火災,老人多年積蓄的現金嚴重損毀。支行聞訊迅速響應,開辟綠色通道,安排專人用鑷子細致剝離碳化部分,逐張鑒別清點“火燒幣”。數小時耐心處理后,成功為老人兌換了大部分可識別現金。這場及時的救助不僅挽回了經濟損失,更化解了老人的絕望焦慮,贏得鄰里廣泛贊譽,生動詮釋了支行作為居民信賴的“矛盾化解潤滑劑”角色。此外,由支行黨員帶頭成立的“護河志愿隊”,堅持定期開展“巡河”活動,清理河道垃圾、監督排污情況,將金融人特有的嚴謹細致作風,傾注于守護社區的綠水青山,成為環境治理中一支值得信賴的積極力量。
賦能自治“工具箱”。為提升社區自治組織效能,支行開發了“社區微治理資金管理工具包”,助力居委會規范經費管理。更深度的賦能體現在對特殊群體的關懷上:支行主動對標國家標準,成功創建“認知障礙友好機構”。通過系統化員工培訓、優化網點環境標識、建立防走失預警機制,并聯合社區開展認知癥預防宣傳,讓金融服務更具包容性與人文溫度,為認知障礙老人及其家庭織就堅實的安全網。
激活資源“連接橋”。支行黨員充分發揮銀行平臺資源優勢,化身資源“連接橋”。例如,利用平臺優勢,為社區小微企業提供“政策解讀—融資對接—經營規劃”全鏈條服務,有效緩解其疫后資金壓力;聯合周浦鎮招商辦舉辦“周浦產業新動力”招商推介會,為社區小微企業提供融資咨詢、政策解讀、業務撮合等一站式服務,助力優化區域營商環境。
同時,支行設立的“紅色加油站”作為提供飲水、充電、應急藥品、金融咨詢的溫馨驛站,將便捷服務融入周浦鎮新業態人群的日常生活,成為城市中傳遞溫暖的角落。這份溫暖連接也惠及困難群體:支行累計慰問社區貧困老人15戶次,并長期結對幫扶1名貧困兒童,在提供持續物質支持的同時,更注重通過定期家訪、學業輔導和組織集體活動,給予心靈關懷與成長陪伴,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從“責任田”到“幸福園”
十年汗水澆灌,深度參與結出惠及千家萬戶的治理碩果。社區“痛點”變“亮點”。在支行黨員協調資源、參與監督下,曾經坑洼的“鬧心路”煥然一新,成為居民散步的“舒心道”;社區閑置角落被改造成“文化長廊”,斑駁樓道在共建中美化為“美麗樓道”,處處透著共建共治的暖意。曾經荒廢的邊角地,在“小區廢棄土地花園建設自治金項目”推動下,由支行黨員帶頭,與居民共同設計、親手栽種、輪值維護,蝶變為花香四溢、鄰里歡聚的“睦鄰花園”,成為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活力象征與美麗源泉。
金融“防火墻”守護萬家安寧。支行黨員持續開展接地氣的反詐宣傳,自編自演情景劇、創作順口溜,將晦澀的專業術語轉化為居民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的“防騙土方子”。
憑借敏銳洞察和及時干預,成功攔截了針對社區居民的多起詐騙案件,累計為居民守住‘錢袋子’超100萬元。
“志愿星火”點燃燎原之勢。銀行黨員的長期堅守與專業奉獻,如星火點燃了社區互助熱情,尤其在助老領域成效卓著。除“老來客”會客廳提供日常交流與情感支持外,支行黨員更是“社區老年人體檢志愿者”隊伍的中堅力量。每年春秋兩季,他們風雨無阻協助社區醫院組織體檢,耐心引導、細心攙扶,用通俗語言講解報告要點,讓健康關愛落到實處。十年來,黨員的示范引領累計帶動支行超過80%的團員青年及職工群眾參與各類社區志愿服務,服務總時長逾萬小時,年均服務超9萬人次。
十年磨一劍,南匯支行黨員秉持“金融為民”初心,將滾燙的服務熱忱編織成堅韌的“紅色紐帶”,一頭系牢黨的根本宗旨,一頭深深融入萬家燈火。這條紐帶,是十年磨礪淬煉的信仰之索,亦是金融力量向下扎根泥土、向上服務民生的生動見證——它無聲而有力地宣告:當黨員真正成為社區治理不可或缺的“自家人”,成為居民信賴依靠的“主心骨”,基層善治的壯美畫卷便鋪展出了最深厚、最溫暖的幸福底色。(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