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wwwww"></li>
    <li id="wwwww"></li>
  • <li id="wwwww"></li>
    <li id="wwwww"><tt id="wwwww"></tt></li>
    <li id="wwwww"></li>

    河南省農科院中藥材研究所選育豫紅花1號同時入選全國和河南省農業主導品種

    發布時間:2025-07-31 來源:大眾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沈曄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2025年農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由河南省農科院中藥材研究所、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花類藥材崗位科學家梁慧珍團隊育成的豫紅花1號成功入選主導品種之列。此前,該品種已入選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發布的2025年河南省農業主導品種。同時入選全國與省級農業主導品種,標志著豫紅花1號在農業領域的地位獲得高度認可。

    豫紅花1號優勢顯著,推廣前景廣闊

    豫紅花1號(豫鑒中藥材2017001)是河南省中藥材品種專業委員會鑒定的紅花新品種。該品種具有諸多優良特性,無刺的特質極大方便了田間管理和采收;含油量比傳統品種高10%左右,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高產特性顯著,抗銹病能力強,減少了農藥使用和病害損失;特別適宜機械采收,為規?;N植提供了便利。在省生產試驗中,花絲和籽實平均產量分別比對照品種增產17.82%和21.65%。株高適中,分枝角度小,完美適配機械化作業。

    豫紅花1號生長勢強、整齊度好、適應性廣、豐產性好、含油量高、花期集中、抗倒伏、抗旱耐堿,含油率為35.0%,。

    豫紅花1號選育過程極為嚴謹,從800多份國內外紅花種質資源中,精心選出286份優良株系,通過“種子誘變+花粉單倍體篩選”定向復合育種技術,再經過系統選育,優良株系經過株系比較試驗、品系比較試驗、多年多點區域、生產試驗等流程選育出的符合藥典、高產穩產品種。同時進行了田間植物學性狀記載、抗性鑒定、室內考種、藥典主成分檢測。

    梁慧珍重點提到了紅花的綜合利用,除了花絲入藥,紅花種子亞油酸含量高,可加工成高檔食用油;紅花秸稈粗蛋白含量高,加工成飼料的成本低、營養價值高,適口性好,在飼料價格高昂的情況下,可以替代部分其他飼料,降低養殖成本。因此,紅花的綜合開發利用經濟效益明顯。

    應用推廣成效突出,助力產業發展

    5月25日,新縣吳陳河鎮陽土墩村村民在晾曬中藥材豫紅花1號花絲,今年該村引進種植豫紅花1號60余畝,長勢喜人。豫紅花1號適合種植區域廣泛,涵蓋河南、安徽、山東、河北等11個相似生態區,及新疆、寧夏、甘肅、內蒙西北、西南8個省市引種成功區。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在育種技術創新方面,梁慧珍團隊針對傳統育種周期長、突破性品種少的難題,成功應用了“單倍體-化學誘變復合育種”的高效技術體系,并實現了跨越式的升級。通過定向復合育種技術與精細化篩選流程的有機結合,團隊大幅縮短了育種周期,并累計選育出了一批具有“高藥效、強抗逆、宜機械”特性的中藥材新品種。其中,在“豫紅花1號-4號”系列中,除了此次入選農業主導品種的“豫紅花1號”,“豫紅花4號”作為國內首個適宜機械化采收的紅花品種,配套便攜式采收機效率達人工4倍,成功破解了花藥采收難的問題;“密銀花1號”支撐建成了河南省首個金銀花GAP基地;“藥懷菊1號”集藥用、食用、觀賞于一體,有力推動了產業融合;“豫菊1號”能在-5℃的環境中盛放,將菊花的適種區北推了百余公里;“宛紅1號”則支撐了河南省首個山茱萸GAP基地的建設。這些品種普遍具備“高藥效、強抗逆、宜機械”的突出優勢,為中藥材產業的升級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技術推廣與應用方面,團隊聚焦生產痛點,研發集成了一系列標準化種植技術與生態模式。依托國家和省級項目,累計建立了16個示范基地,示范推廣了包括豫紅花1號在內的新品種新技術500多萬畝。

    同時,積極與企業合作,創新“科研引領 +企業轉化 +產業升級”的服務機制,構建了“品種—技術—企業—市場”的良性循環體系,提升了中藥材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的科技動能。

    科研團隊實力雄厚,成果斐然

    河南省農科院中藥材研究所作為省級公益一類科研事業單位,匯聚了一支高素質、國際化的科研尖兵。所內擁有高級職稱專家18人,博士21人,海外特聘研究員2人,海外科學家工作室澳大利亞藥效評價專家團隊5人。20余人次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國家及省部級人才稱號,擁有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2名、省級2名,是河南省藥用植物遺傳改良創新型科技團隊、農業部特種作物品質改良創新團隊。

    該研究所核心科研領域廣泛,涵蓋道地藥材種質資源(收集、評價、創制與保存)、遺傳育種與栽培、種子種苗繁育、生物逆境防控、藥效成分分析與質量評價、示范推廣等多個方面。建有河南省中藥材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種質資源庫、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農業農村部中原作物栽培科學觀測實驗站,多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藥用植物遺傳改良、珍稀育種、道地化等),并擔任河南省道地藥材產業聯盟理事長單位。

    多年來,研究所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及省部級項目70余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20余項;制定標準90余項;授權專利等知識產權70余項;發表SCI及核心期刊論文300余篇;選育新品種32個,獲新品種權6項。創建國際領先的“四位一體”種質保存體系(萬畝活體圃、 -196℃種子庫、 -80℃DNA庫、離體庫),花類資源保存涵蓋《中國藥典》85%以上物種,保存量全國第一。

    展望未來,河南省農科院中藥材研究所梁慧珍團隊將錨定“十五五”發展目標,以突破育種瓶頸、強化技術集成、深化鏈式服務為核心任務,持續加強優異種質精準鑒定與分子育種平臺建設,攻關基因編輯等前沿技術。同時,研發更多生態智能種植模式,推動中藥材產業與綠色農業、數字農業的深度融合。通過深化GAP基地與全產業鏈質控體系建設,助力中藥材產業向高產、優質、智能、綠色方向轉型升級,為中醫藥振興和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更大的科技力量。(河南經濟報社現代農業工作室郭俊娟供稿供圖 )

    相關資訊

    中文 English Fran?ais Deutsch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Espa?ol ???? ???

    中國網客戶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9語種權威發布

    立即下載
    无码免费干干干干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