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wwwww"></li>
    <li id="wwwww"></li>
  • <li id="wwwww"></li>
    <li id="wwwww"><tt id="wwwww"></tt></li>
    <li id="wwwww"></li>

    “掘”勝未來 上海兩代勞模匠心融合推動盾構“掘”起

    發布時間:2025-07-30 來源:中國網商務頻道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沈曄

    盾構機被譽為“工程機械之王”,其技術復雜程度和制造難度均屬世界頂尖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是名副其實的大國重器。

    image.png

    從傳統的造橋業務向新型的盾構業務轉型,上海建工基礎集團面對新的發展機遇,用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培育了兩代盾構技術人員,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拿下來一個個國家重點工程,打造了師徒兩代全國勞模的佳話,創下了一系列輝煌的業績。

    從上海地鐵1號線開始,上海建工基礎集團在隧道盾構區間施工領域,先后培養了兩代盾構人,他們掌握關鍵技術,領銜重大工程,用奮斗拼出了發展新機遇。

    盾構初體驗:從感到震撼到充滿自信

    如果說塔吊是太陽底下的工地王者,盾構機則是地下世界的“巨無霸”?;A集團的首席盾構專家龔金弟至今無法忘記第一次站在盾構機前的感覺:“那是一個6米的盾構機,從尺寸上來講,和現在普遍應用的10米以上大盾構無法比,但我當時還很年輕,從車間里走到工地上,第一次看到這樣的龐然大物,深深地震撼了?!?/p>

    那一年是1996年,龔金弟29歲。上海新一輪的城市建設,剛剛起步。上海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交通基礎設施的全面升級??缃煌ê偷罔F交通,是這一時期的重點建設工程,但凡涉及地下,都會有盾構機參與?;A集團曾是造橋的“鐵軍”,上海黃浦江上的多座大橋,都出自于基礎集團職工之手。但在新的挑戰面前,開始從“上天”到“入地”,培養自己的第一代盾構人才。

    image.png

    受益于此,在車間里磨煉了9年技術的龔金弟第一次來到項目上,此后29年他見證了基礎集團盾構業務板塊的不斷壯大,也感受到了盾構機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這股力量不僅為城市掘出了一條條新路,更為他們這一代的年輕技術工人“打通”了一條成長之路。

    陸凱忠比龔金弟年輕5歲,但他比龔金弟更早地接觸到了盾構機。1991年,陸凱忠學校畢業進入基礎集團,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報到第一天,撲面而來的是企業大門上的八個大字:艱苦創業,四海為家。

    image.png

    在基地,陸凱忠見到了建設上海地鐵1號線所使用的第一臺盾構—法國進口的“希望號”盾構機。這個出生在崇明農家的孩子在聽到這么一個鐵疙瘩竟然是用天文數字買來的,不禁咋舌,自然而然地也就對盾構機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

    在剛開始工作的5年時間里,陸凱忠沒有回過崇明,留在基地里,他拼命學本領,一開始只是單純地想知道,這個鐵疙瘩為什么這么貴?后來弄明白了盾構機貴在哪里,就開始認真思考該如何節約成本。在一次施工中遭遇盾構機故障,如果更換原廠零件,價格貴、周期長。

    陸凱忠拆解了故障所在的傳感器模塊,跑到北京東路五金機電“一條街”,花了8元多買來部件,換上后,傳感器就開始正常工作了。陸凱忠靠自己的創新拼勁,不僅為企業省下了一大筆維修經費,更重要的是,信心就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中積累起來了。

    作為基礎集團的第一代盾構技術人員,龔金弟、陸凱忠等人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他們沒有很高的學歷,剛開始接觸盾構,也比較茫然,完全是因為這個奔騰的時代推著他們向前走。然而,當他們真正在這條賽道上跑起來,當他們感受到時代賦予技術工人的責任和擔當,慢慢地就顯示出自己獨特的價值。

    盾構在成長:從匠心細致到創造紀錄

    2004年,有著140多年歷史的十六鋪客運碼頭候船大樓在爆破聲中轟然倒塌。6年后的2010年,在曾經的候船大樓地下,黃浦江上的第八條過江隧道—人民路隧道通車。

    image.png

    楊成龍是2004年大學畢業后到基礎集團工作的。作為項目總工,他參與了人民路隧道建設,并在2010年見證了隧道通車。

    時間線上的重疊大概是一個巧合。但楊成龍作為基礎集團的第二代盾構技術人員,來得正是時候。進入21世紀,基礎集團通過自主研發隧道盾構區間施工關鍵技術,逐漸具備“盾構重器”的設備加工及施工生產相配套的綜合實力,承建了軌道交通、越江隧道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第一代盾構技術人員雖然時值壯年,但在人才梯隊建設中,仍需要大量新鮮血液的補充。當時有一些新人已經脫穎而出,楊成龍就是其中之一。

    龔金弟一直很看好楊成龍。他們曾經在地鐵9號線的項目中合作過,當龔金弟來到人民路隧道北線項目擔任項目經理,就特別“點將”楊成龍。楊成龍很興奮,既因為是第一次做項目總工,更因為這一次用的是11米泥水平衡盾構機,“這是基礎集團乃至上海建工第一次用11米大盾構,作為一個年輕人,能接觸到最頂尖的技術,感到十分光榮?!?/p>

    光榮之外,是攻堅克難。人民路隧道北線項目有兩個難點:第一,盾構機上方覆土層最淺處小于6米,如此淺的覆土在上海地區大直徑隧道施工中是首次碰到;第二,地下情況復雜,部分路段同時存在煤氣線、天然氣線、電話線、通信線、水管線、電纜線等十多種管道。

    龔金弟模擬多種情景并制定穿越方案,做好應急維保、緊急人員疏散等詳細預案,還對噪音大戶——泥水處理設備進行環境改造,在泥水設備周圍建造高15米、長65米、寬25米的全封閉隔音廠房,將施工噪音控制在正常生活背景噪音以下。

    龔金弟這一代人的細致,讓楊成龍十分欽佩?!霸谑┕そM織中,龔經理經常會問我們許多問題,如果我們回答遲疑或者答不出,他就會覺得這里存在隱患,要立刻解決。他還經常說一句話:每一厘米的掘進,都關乎城市安全?!?/p>

    后來,楊成龍也成為了項目經理,把從龔金弟這里學到的“細致”,也一起帶到了項目上。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機場聯絡線7標工程建設,和人民路隧道時期的10米盾構機相比,這一次用的是14米超大直徑盾構機。

    當時,龔金弟在北橫通道擔任項目經理,但他經常到機場聯絡線工地,和楊成龍一起研究施工組織方案。龔金弟說:“小楊這幾年成長特別快,他的很多技術成果獲得了國家專利,推動了行業技術進步。我要向他學習?!?/p>

    在穿越運營中的地鐵18號線時,盾構機遭遇不明障礙物,楊成龍連續57天駐守工地,組織潛水員帶壓清障(5個大氣壓工況,創上海首次),最終確保9公里隧道的順利貫通。楊成龍還精準指揮團隊穿越楊高南路跨線橋及地鐵8號線,將施工對交通的影響降至最低,創下月進尺596米的國內最快施工紀錄。

    盾構在發光:從重大工程到全國勞模

    在第二代盾構技術人員中,李昌濤也是一個響亮的名字。2025年因為在重大工程中的突出貢獻,李昌濤獲得了“全國勞動模范”的稱號。

    image.png

    李昌濤也是在大學畢業后進入基礎集團工作的。一開始是在地鐵13號線項目,后來被派到福州,參與福州地鐵1號線項目。在隧道開掘過程中,盾構機管片的固定壓力不夠,出現了故障。李昌濤分析是溢流閥出現了問題。由于盾構機是德國制造的,關鍵技術是保密的,最開始的方案是以高昂的價格聘請德國專家來維修。李昌濤找到項目經理說:他可以試一試。項目經理知道李昌濤性子沉穩,一言既出,肯定是有把握的,就同意了。

    李昌濤將零件小心地按照拆卸順序羅列開來,一個一個與圖紙對比、分析,終于發現是一根彈簧出了問題。他立刻打電話給廠家,詢問是否能單獨更換彈簧,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這一個電話為企業節省了十幾萬元的成本。

    曾經像李昌濤一樣攻克盾構機技術難關的陸凱忠,當時也在福州1號線項目上,他問李昌濤:為什么這么自信。李昌濤說,德國廠家的技術壟斷讓他不服氣,憑什么我們不能主動去弄明白問題、解決問題,憑什么要困在這種被動的局面里?李昌濤的一番話,讓陸凱忠頻頻點頭,他決定收下這個徒弟。

    當時,陸凱忠已經是全國勞動模范了,在基礎集團的第一代盾構技術人員中,和龔金弟同為領跑者。他們各自帶領一支成熟的團隊,龔金弟是機械隊的第一任隊長(機械隊就是后來的盾構設備事業部),而陸凱忠領銜的勞模創新工作室獲評全國第一批“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能夠成為陸凱忠的徒弟,并加入陸凱忠勞模創新工作室,一直都是李昌濤的夢想。

    image.png

    2019年,基礎集團承接了硬X射線自由電子極光裝置項目,李昌濤在現場負責盾構機的安裝、調試、拆機等工作。該項目是我國迄今為止投資最大、建設周期最長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也是我國光子科學發展的基石。

    該項目需要建設深埋地下29米的隧道,需要嚴格保證掘進過程中的推進精度。想象畫一條直線,徒手在紙上畫,幾乎是做不到的。但在這個項目里,施工人員要用千萬噸重量級的盾構機,在軌道隧道交錯的上海的地下畫一條直線,對于技術保證和施工難度的要求可想而知。為了滿足超高精度重大科學設施裝備安全的要求,李昌濤和現場施工人員并肩作戰,確保盾構機在推進過程中嚴格遵循隧道的隆沉及軸線施工的參數,控制盾構機管片的沉降變形,確保各項掘進參數都處于最佳狀態。

    經歷過重大工程的檢驗,李昌濤在2025年獲評全國勞動模范,他和陸凱忠師徒倆都是全國勞模,這在基礎集團還是頭一遭。上海國資的官方微信號以《匠心智刃,盾構經緯人生》為標題,講述李昌濤的奮斗故事。其實,這也是李昌濤這一批第二代盾構技術人員成長的故事。

    盾構向未來:從人才接力到“掘”勝未來

    以楊成龍、李昌濤為代表的盾構第二代技術人員,他們的特點也很鮮明:大學文憑、專業對口,更關鍵的是他們的成長過程,恰好重疊了以龔金弟、陸凱忠為代表的第一代盾構技術人員的最好年華,讓我們看到了兩代人在一個接一個的重大工程中,薪火相傳接續奮斗的身影。

    目前,基礎集團在隧道工程領域,已參建全國運營及在建盾構區間近200公里,并掌握了國內超大直徑隧道盾構施工的關鍵技術,成為了隧道工程領域的“全生命周期服務商”?!皬碗s敏感環境條件下隧道穿越砂層安全保障關鍵技術”“軟土中心城區深埋地下道路施工關鍵技術”“中心城區復雜環境超大直徑泥水盾構施工關鍵技術”“軟弱地層環境下城市非交通運營大直徑隧道沉降滲漏控制關鍵技術”“超重預制中隔墻拼裝工藝在市域鐵路領域的研究”等多項關鍵技術,在競爭激烈的盾構施工市場搶占了技術制高點。

    這一切都離不開人的作用?,F在,李昌濤、楊成龍等第二代盾構技術人員也開始帶徒弟了,李昌濤的20余名徒弟,其中18人已成為一線骨干,12人成功晉升高級工、技師等技能等級。楊成龍在獨當一面后,提出“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通過技術培訓、實戰演練和團隊文化建設,打造出一支技術過硬、作風頑強的施工隊伍。在他的帶領下,項目部先后榮獲“上海市工人先鋒號”“上海市特色項目”等多項榮譽,還培養出3個項目經理、3個項目總工。他們,也許就是基礎集團盾構第三代技術人員。

    用龔金弟的話說:“真正的傳承,不是復制,而是托舉,讓年輕人站在我們的肩膀上,看得更遠、攀得更高,去開創我們未曾想象的‘智造’新局?!?/p>

    第一代匠心托舉,第二代中流砥柱,第三代蓄勢成長,融合在一起,就是基礎集團盾構板塊“掘”勝未來的關鍵所在。(上海建工基礎集團供圖)

    相關資訊

    中文 English Fran?ais Deutsch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Espa?ol ???? ???

    中國網客戶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9語種權威發布

    立即下載
    无码免费干干干干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