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探討新時代新征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與策略,7月27日,由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主辦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專題學習研討會”在交大徐匯校區舉行。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周承,上海市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曾群,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嚴軍,上海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桂余才,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總經濟師魏陸,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二級巡視員徐存福,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任李安方,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特任教授、“城市復雜風險防控與韌性治理”上海市應急管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吳旦,上海交通大學智庫中心主任、文科建設處副處長、教授李新碗,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講席教授阮昕,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黨支部書記、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黨委書記沈麗丹,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長聘教授、可持續生態研究中心主任車生泉,以及十余位深耕城市治理領域的專家學者出席了研討會。
上海交大黨委副書記周承在致辭中指出,本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確立了城鎮化轉向穩定發展、城市建設進入存量提質新階段,提出的“一個優化、六個建設”任務及工作理念的“五大轉變”都是當下與未來城市工作的根本遵循。他回顧了研究院在過去十年建設過程中所取得的成績并給予充分肯定,同時對研究院提出了“進一步強化政治引領、進一步強化問題導向、進一步深化理論創新、進一步加強協同聯動、進一步提升國際視野”的五點新要求。
隨后,參會的市各委辦局同志圍繞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結合上海實踐發表了深刻見解。
上海市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曾群強調,當前上海重點推動黨建引領網格治理工作,通過資源下沉與機制整合,破解基層治理“三跨”難題。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到,黨建引領是城市基層治理的“魂”,既是機制又是方法,能有效推動治理對象向治理主體轉變,凝聚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結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新要求,上海正在加強運用12345熱線數據分析研判網格治理熱點難點問題,有的街鎮試點利用AI大數據模型優化工單處置流程。
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嚴軍指出,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十年間為上海城市建設與治理貢獻了大量決策咨詢成果,為上?!叭嗣癯鞘小苯ㄔO和城市治理貢獻了交大智慧和力量。他同時系統闡釋了“1+6”任務框架,主張在全國層面優化城市群功能協同并重點突出長三角一體化,期望上海發揮龍頭作用協同推進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六大城市建設,著力提升精細治理能力與城市文化軟實力。
上海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桂余才認為,本次研討會是緊跟時代要求,心懷國之大者,勇于擔當作為的實際體現。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高屋建瓴、思想深邃,“一個目標”指引方向、“一個論斷”引人矚目、“五個轉變”格外鮮明、“一個優化、六個建設”十分明確,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就應急管理工作來說,要堅持走內涵式發展路子,著力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在城市建設上,要注重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強化空間結構及工程、產業等功能韌性;在城市管理上,要注重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治理,以繡花的精神提高精細化水平,有效防控安全風險隱患;在事故災害上,要注重從被動應急轉向主動防御,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切實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總經濟師魏陸指出,上海作為超大城市,“十五五”期間將持續強化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創等五個中心核心功能,加快構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依托浦東引領區、臨港新片區、長三角示范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等平臺推進高水平改革開放,優化“中心輻射、兩翼起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的城市空間布局,進一步增進民生福祉和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目前上海市“十五五”規劃正在編制當中,歡迎專家學者們聚焦城市發展中的迫切難點問題,持續提供優質建議,助力上海高質量發展。
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二級巡視員徐存福指出,此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與2015年相比,覆蓋范圍更完整,從側重“城”的規劃建設管理,拓展到“城”與“市”全領域,涵蓋創新、宜居、安全等六大方面,首次將內涵式發展作為主線,強調城市高質量發展與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會議突出“治理”導向,與“管理”形成遞進關系——治理如相對論涵蓋經典力學一樣涵蓋了管理,管理則是治理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上海正在研究貫徹落實這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的具體舉措,上海市住建委長期與研究院互動合作,期待借助智庫力量,為相關文件起草和實踐推進提供支持,同時銜接“十五五”規劃相關工作。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任李安方指出,本次會議將城市文明與文化提升到核心位置,強調文化是城市核心競爭力,需融入城市血脈,實現與創新、韌性等建設的無縫銜接。會議體現了中國城市發展理念的深化,從實踐層面上升到理論研究高度。他呼吁專家學者著力兩方面開展研究工作:一是系統總結上海在城市建設發展中的創新實踐經驗,將發展實踐上升為中國城市理論;二是打通城市相關學科,文理交叉融合探索構建中國城市自主知識體系。
隨后,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城市治理領域的學者也從不同學科視角分享了各自觀點。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特任教授、“城市復雜風險防控與韌性治理”上海市應急管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吳旦指出,此次會議高瞻遠矚,為走好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指明了方向,其中關于韌性安全城市的戰略部署部分至關重要。吳教授分析了當前城市安全面臨的新挑戰:傳統風險影響趨于極端化,同時新材料、新能源、新業態等帶來諸多非傳統安全威脅;風險結構呈現跨類型耦合、跨時間演變、跨空間擴散的新特點。針對我國城市安全治理存在的短板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深化城市韌性基礎評估;二是強化基礎設施韌性提升;三是構建多元協同治理格局。他強調,建設韌性安全城市是保障民生、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時代重任,需各方協同貢獻智慧力量。
上海交通大學智庫中心主任、文科建設處副處長、教授李新碗指出,城市學是未來按城市功能需求開展綜合研究的新興交叉學科,亟需打破學科壁壘。為此,他呼吁發揮交大智庫集群優勢,通過資源整合與專題研究會深化七個主題研究,例如設立專項經費支持團隊協作,推動城市學理論創新與政策實踐結合。這一布局旨在為“十五五”期間城市綜合治理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助力中國特色城市學學科構建。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講席教授阮昕指出,衡復風貌區所代表的“上海模式”具有獨特韌性價值——其融合農耕時代生態基底與租界時期街區肌理,形成高層公寓、洋房、工人新村混雜的宜居形態,歷史峰值人口密度達16萬人/平方公里卻未出現過度擁擠,反觀五大新城人口密度不足2萬,凸顯其規劃借鑒意義。他針對當前房地產下行壓力,提出發展“新質房地產”的創新路徑:一是盤活空置資源,將城市中心區1.77萬平方米存量建筑轉化為租賃住房,定向吸引醫療、文化、創意產業人才,通過“商改住”“工改住”激活低效空間,兼顧經濟可持續性與人才吸引力;二是推動綠色產業化升級,借力內裝與家裝市場,結合國補政策推廣裝配式技術、低碳材料,將舊房改造轉化為綠色產業鏈。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強調,中國城市發展需遵循客觀規律。土地方面,城市面積擴張趨穩,但需優化建設用地配置,向人口流入的優勢地區傾斜,并盤活城市內部閑置資源,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人口方面,經濟增長、制度改革及農村人口結構變化將持續支撐城市化進程,大城市人口集聚趨勢不變。他指出,大城市是新發展格局的核心樞紐:需集聚創新要素賦能制造業升級;同時作為服務消費中心,需順應服務業占比提升規律,在都市圈內形成優勢互補格局。針對新技術,陸銘認為線上技術、AI與城市密度互補,強化了大城市發展服務業的優勢。他總結,唯有科學認識規律并破除障礙,方能實現城市高效、可持續發展。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長聘教授、可持續生態研究中心主任車生泉結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及研究實踐,分享了上海城市生態建設的思考。他指出,上海作為水綠林復合的濕地城市,區域差異顯著,其正圍繞新城綠環、環城綠帶等區域,開展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生物多樣性等融合研究,結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在生物多樣性、高溫熱浪等方面制定建設指標與評估方案。針對當前高溫問題,他帶領研究團隊調研發現上海部分社區在緩解高溫熱浪、保障居民健康韌性上存在不足,建議通過優化樹種、規劃遮蔭空間等制定公共空間可持續降溫方案。此外,他提出生態、美麗城市建設需先達成社會共識,建議在社會-生態融合領域開展協同研究及對策制定。
研討會第一階段由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長、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講席教授吳建南主持。
研討會第二階段由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張錄法教授主持。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李金金,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長聘副教授金成,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長聘教授、公共經濟與社會政策系系主任呂守軍圍繞“智慧治理與技術創新”相關主題進行發言。主張通過AI大模型優化交通調度與應急響應,構建數字孿生決策體系;針對地鐵效率瓶頸提出復線改造與智能安檢方案,推動基礎設施智能化迭代。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長聘教授、住房與城鄉建設研究中心主任陳杰,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谷曉坤,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盧文正聚焦“城市更新與空間效能提升”,提出統籌增量開發與存量改造的"三量平衡"機制,創新老舊小區自主更新模式;倡導以科創街區鏈接更新行動與產業升級,激活中心城區創新動能。
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環境管理系主任魏文棟,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公共行政系副系主任易承志,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副研究員俞俊利、宋曉倩圍繞“城市韌性安全與綠色轉型”提出構建風險防控體系,建議建立涵蓋生態支付意愿、基礎設施韌性的多維評估指標;推動資源型城市生態產業化轉型,強化國企在能源保供、智能運維中的壓艙石作用。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韓志明、李智超,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長助理、副研究員熊競,副研究員王奎明發言聚焦“治理創新與人民本位”,指出"四期疊加"階段需破解治理標準與基層能力錯配矛盾;倡導以復雜系統思維整合條塊資源,通過數據聯通與特色文明培育推動"人民城市"實踐轉化。
本次研討會立足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戰略部署,通過政府實踐與學界智慧的相互碰撞、深度融合,不僅深化了對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的理解與把握,更為新時代城市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索凝聚了共識。
會議認為,中國城市已進入內涵式發展新階段,需在傳承歷史文脈中激發創新動能,通過黨建引領凝聚治理合力,為探索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六維一體的中國式現代化城市路徑提供堅實支撐。(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