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種秋收的耕耘,到山川湖海的守望,中國人對土地的深情與對豐收的期盼,始終如一。如今,這份深沉的情感,在北緯37度的華北平原綿延生長。
在第35個“全國土地日”之際,今麥郎與新華社客戶端聯合推出短片《根·麥》,致敬每一位種糧人。短片將鏡頭對準華北平原45萬畝優質麥田,以小麥為意象紐帶,串聯起一碗面的溫度、一方土地的滋養、一個企業的擔當?!陡?麥》經新華社首發后,《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日報》等權威媒體紛紛接力傳播,在全網激蕩起一場關于“土地”與“根”的深切共鳴。
麥田里的“流量收割機”
這場掀起全網的麥田熱潮,最初始于一場視覺盛宴。
麥收伊始,河北媒體紛紛喊話全網“收麥來河北”,明星企業今麥郎帶頭整活兒接力,一組組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創意在燕趙大地展開:麥田中“割”出的巨型文字景觀與金色麥浪交相輝映,覆蓋百村的刷墻標語、空中無人機橫幅等接地氣的形式,共同喊響“這么近那么美,收麥來今麥郎”。這一系列動作迅速點燃網絡,登上11城微博榜單,相關話題曝光超1700萬,讓“唯一一家種麥子的企業”認知深入人心。
進入收割高峰期后,今麥郎精準邀約古風、親子等多領域達人,奔赴邢臺核心麥源地。達人鏡頭下,金色麥浪翻滾的豐收盛景與“好麥歸倉”的喜悅瞬間被生動捕捉,達人團還探訪了今麥郎現代化工廠,實地見證“一粒麥到一碗面”的全產業鏈品質保障。
其中,達人“小億亂拍大片”的單條作品尤為亮眼,深情聚焦今麥郎全產業鏈上的每一位勞動者,單條作品狂攬58萬+互動與數千萬曝光,成為此次傳播的現象級爆款。
45萬畝麥田筑就“頂流”底氣
流量狂歡的背后,是長達20年的產業深耕,為品牌傳播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故事土壤。
這場傳播里,人們不僅看到了麥浪滾滾的詩意,更發現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踐行者:當大多數企業還在空談“助農”“愛國”時,今麥郎早已牢牢扎根在土地,把工廠建在田間,讓農民成為產業鏈的真正受益者。
2005年,今麥郎前瞻性地啟動了“優質麥”工程,用20年時間打造了45萬畝優質麥種植基地,并構建起集種植、加工、研發、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完成了從農田到餐桌的產業閉環。
今麥郎將國家研發的“師欒02-1”等良種引入田間,為農戶提供優質種子、統一農藝指導,并承諾以保底價格回收達標原糧??恐坝唵无r業”這根繩,企業和數十萬農戶緊緊綁在了一起,企業有了好原料,農戶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
這種全方位的自主把控,成就了今麥郎提供一碗好面的硬實力。從新一代方便面——0油炸健康面拉面范,到累銷超140億份的1桶半,每款爆品背后,都是45萬畝優質麥田里長出的底氣。
用行動澆筑品牌溫度
今麥郎董事長范現國始終將回饋家鄉、助力農業發展作為企業的使命。他曾形象地比喻企業為一棵樹:這棵樹必須深入扎根,不斷向上成長。這份“扎根土地”的信念,在麥收季的考驗里,化成了看得見的暖。
麥收季期間,華北地區突降暴雨給夏糧收割帶來嚴峻挑戰。面對突發狀況,今麥郎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在24小時內組織人力、調配車輛馳援田間。不僅幫助農戶搶收小麥,更貼心準備了免費午餐、消暑西瓜等物資,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守護農民"糧袋子"。網友紛紛點贊企業擔當:“關鍵時刻還得看民族企業”“把農戶的事當自家事,這樣的企業值得信賴”。
6月14日,暴雨突襲河北隆堯優質麥基地,今麥郎派出員工助力麥農搶收
而與《三聯生活周刊》聯袂策劃的“麥收的禮物”活動,則讓責任與溫情有了更生動的表達。河北籍創意紅人手工耿帶著他為麥農量身打造的“收麥神器”走進田間,與農戶王國云展開互動,這位52歲的今麥郎合作農民代表,對土地的感情至深“活到多久種多久,只要能干動就能種”。那些藏在麥浪里的耕耘故事被娓娓道來。
手工耿應企業邀約給今麥郎農戶王國云送禮物
沒有刻意的煽情,只有實打實的貼近。今麥郎把人文關懷,種進了麥田的泥土里,也種進了大眾的心坎兒里。
結語
今麥郎這場圍繞麥收季策劃的系列活動傳播,總曝光量突破5.2億。它早已超越營銷本身,而是對大地深情的告白,對耕耘者崇高的致敬,對“好麥出好面”初心的有力踐行。45萬畝金色麥浪,不僅翻滾著豐收的喜悅,更承載著一個民族品牌扎根土地、心系三農的厚重承諾。
麥田的故事年復一年,今麥郎以麥為媒、以面傳情的篇章,正隨著滾滾麥浪,寫入更多消費者的認同與信賴之中。(今麥郎供圖)(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