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應以高質量發展為內核,打造制度規則、產業生態、服務響應的“可預期、可參與、可共享”的確定性價值,提供國際經貿合作的新范式,其中,制度規則的確定性,讓外資“敢投入”;產業生態的確定性,讓外資“離不開”;服務響應的確定性,讓外資“不愿走”。
一、深化制度型開放,以規則確定性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一是持續“瘦身”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下一步應持續壓減清單事項,重點放寬服務業的市場準入,積極探索電信、醫療等領域的開放試點。研究制定教育、文化領域的開放實施方案。針對數據跨境流動,細化重要數據認定規則,簡化數據出境申報材料和流程,壓縮重要數據經安全評估后跨境傳輸的審批時限。
二是創新涉外經貿爭議預防及解紛體系。在浦東設立全國首個“國際規則銜接示范區”,引入CPTPP爭端解決機制中的投資者—東道國仲裁規則,允許外資企業選擇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ICSID)之外的第三方仲裁機構,來處理糾紛。設立國際商事法庭英文審判庭,推廣“判例參照”制度提升判決可預期性。建立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機制,推廣建設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加快建設上海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各區分中心。設立跨境知識產權維權基金,支持企業應對海外337調查。
三是構建國際稅收協同網絡。針對跨國企業利潤轉移難題,試點“全球最低稅”銜接方案。對離岸金融、國際咨詢等高端服務業,探索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
二、構建產業鏈韌性,以生態確定性筑牢外資發展根基
一是打造全產業鏈保稅生態。在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實施“全產業鏈保稅”改革。建立重點產業“供應鏈韌性指數”,動態監測外資企業關鍵物料庫存天數,當風險閾值觸發時,自動匹配長三角備用供應商并啟動物流綠色通道。
二是建設企業環境社會治理(ESG)價值共生體系。積極落實上海市商務委《加快提升本市涉外企業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能力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探索與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DJSI)互認,對達標企業給予獎勵政策。在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設立碳關稅對沖中心。
三是升級創新聯合體模式。實施“全球研發伙伴計劃”,對在滬設立亞太及以上研發中心的外資企業,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
三、完善服務型治理,以響應確定性傳遞城市發展溫度
一是建立智慧化監管系統。開發外資企業健康度監測平臺,整合海關、稅務、社保等各部門數據。在臨港試點“無感監管”模式,對信用評級AAA級的外資企業,免除環保、消防等日常檢查,改為企業自主上傳合規報告。
二是創新場景化投資促進。每年發布“城市機會清單”,開放智慧城市、綠色低碳等不同賽道,向外資開放分布式能源管理、碳監測系統建設等場景,配套首臺套設備采購補貼等。
三是構建跨境服務網絡。進一步建設臨港新片區全國首個“走出去”綜合服務平臺,把“走出去”企業全生命周期需要的服務機構和資源匯集到一起,構筑“走出去”良性生態圈。
四是提升外企外籍人才生活服務便利化水平。在張江、陸家嘴、前灘等產業和人才集聚區域,打造一批科學家社區、國際人才社區、青年人才社區等,配套外籍人員數字貨幣支付系統和跨境醫療結算平臺,完善多樣化生活配套。推出高管服務“一碼通”,整合外籍人才居留許可、跨境醫療支付、子女入學等服務,實現“掃碼即辦、全程無紙”。為符合標準的特需人才推出專項簽證,持證者可享受5年多次往返、配偶就業許可自動備案等便利。(上海市外國投資促進中心《投資上?!冯s志,作者: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組織學院(貿易談判學院)副院長、教授 徐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