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大規模機收基本結束。據省農業農村廳消息,經初步測算,今年全省夏糧產量將保持總體穩定。在本年度黃淮南片小麥遭遇冬春持續干旱、階段性低溫,特別是灌漿期高溫干旱及干熱風等多重逆境挑戰情況下,“夏糧產量保持總體穩定”的意義重于泰山。在此背后,是省委省政府多次安排部署、帶領全省上下全力抗災保糧的結果,是高標準糧的保障作用,更是主導優良品種的科技支撐作用。
作為在2022-2024年連續三年被農業農村部列為國家主導品種、2025年入選國家優良品種目錄骨干型小麥品種,黃淮南片麥區及我省第一大小麥品種,鄭麥1860淬火成金,繪就高“烤”“豐”景,引領小麥大面積單產提升,為我省糧食生產做出了新的貢獻。
“烤場”之上,交出優異答卷
六月,是中原大地糧食生產面臨嚴峻考驗的“烤場”。在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花園鄉陳莊村,鄭麥1860萬畝示范方的核心區,一片金黃色的麥浪在陽光下翻滾,機聲轟鳴,奏響了豐收的凱歌。
由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組長郭文善教授為組長的測產驗收專家組,嚴格按照《全國糧食高產創建測產驗收辦法》進行操作。他們穿梭在麥田之間,仔細測量地塊面積、監督收割過程、稱重籽粒、測定水分、去除雜質……每一個環節都嚴謹細致,確保數據的真實可靠。實收面積9.94畝,平均畝產766.4公斤,消息在河南衛視《河南午間報道》中播出,引起了廣泛關注。
與此同時,在獲嘉、鶴壁、濮陽等地,鄭麥1860同樣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獲嘉實收3.6畝,平均畝產856公斤;鶴壁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實收3.7畝,畝產822公斤;濮陽南樂實收3.3畝,畝產824公斤……這些數字,是對鄭麥1860高產性能的最好證明。
商丘市科技局組織的更大規模測產更是令人矚目。在萬畝示范片內的三個千畝級片區中,測產驗收專家組對不同面積、不同產量結構和地力水平的19個田塊進行了機收實打測產驗收。最終,19個測產點收獲面積共計148.97畝,加權平均畝產高達742.7公斤,其中兩個測產點平均畝產超過800公斤,最高產田塊更是達到了825.6公斤。這一系列數據,充分展示了鄭麥1860的高產廣適特性,是引領小麥大面積單產提升的真實寫照。
不僅如此,鄭麥1860在江蘇、安徽、陜西等地也屢創佳績。在江蘇鹽城射陽縣實收3.6畝,畝產821公斤,創造了今年江蘇小麥產量的最高紀錄;2024年在江蘇鹽城平均畝產更是達到了831公斤,刷新了江蘇省的歷史高產紀錄;2022年陜西華陰平均畝產848公斤,同樣創造了陜西省的歷史紀錄。至此,鄭麥1860已在河南、陜西、安徽、江蘇四省創造了25次畝產超800公斤的紀錄,其高產廣適特性得到了充分體現。
崢嶸歲月,逆境中綻放光芒
回眸2024至2025年度,黃淮南片的小麥田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自然挑戰。這一年,自然界的嚴酷與無情似乎對這片土地發起了猛烈的攻勢。冬春之際,先是出現持續的干旱,土壤水分嚴重不足,小麥生長受到嚴重影響;后又遭遇階段性低溫,凍害頻發,給小麥生長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進入灌漿期,高溫干旱與干熱風的雙重夾擊,更是讓小麥的生長環境雪上加霜。
然而,鄭麥1860以其“一突出三高效”的卓越品質——高產性突出,生產高效、優質高效、加工高效——在逆境中展現出了驚人的抗逆能力。它不僅繼承了傳統小麥品種的優良基因,更融入了現代科技的力量,成為了小麥育種領域的一顆璀璨明珠。面對如此嚴峻的自然環境,鄭麥1860育種和推廣團隊根據土壤狀況和氣候條件,制定了一系列科學合理的種植管理方案,指導各地農戶管早管好。
從精細整地、氮磷鉀平衡施肥到適期足墑播種、綠色防控病蟲雜草,再到春季肥水相濟應變抗逆栽培和灌漿期結合無人機“一噴三防”補施葉面肥養根護葉,以商丘市民權縣為例,每一項技術措施都凝聚著商丘職業技術學院河南省小麥玉米兩熟超高產栽培技術張慎舉教授創新團隊的智慧與汗水。他們深入田間,仔細觀察小麥的生長情況,及時調整管理策略,確保鄭麥1860能夠在逆境中茁壯成長。
盡管遭遇了重重逆境,鄭麥1860在黃淮麥區整體長勢喜人。但它依然挺立著金黃色的希望,向世人展示著種子的力量。那片片金黃的麥田,是鄭麥1860抗逆能力的最好證明。
豐收密碼,科技與農業深度融合
鄭麥1860的成功,不僅在于其獨特的遺傳特性和科學的種植管理技術,更在于其背后強大的科研團隊支持。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為鋼團隊的杰作,鄭麥1860通過分子育種等先進技術手段,提高了其抗逆性、穩產性和高產性,成為糧食增產的“明星品種”。
“鄭麥1860具備高產、優質、綠色高效等多重特性,尤其在肥料利用效率上表現突出,可實現減肥不減產?!焙幽限r業大學尹鈞教授在測產現場的評價,不僅是對鄭麥1860優異品質的肯定,讓鄭麥1860的科技含量和實用價值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
河南省農科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衛文星在產量宣布現場指出:“鄭麥1860成功的原因在于好品種、好技術、好平臺和好伙伴的結合。希望鄭麥1860這樣的好品種推廣速度更快,通過良種、良法、良田、良技、良制取得更高產量,擴大與延長產業鏈,提高農戶和企業收益?!边@一番話不僅道出了鄭麥1860成功的秘訣,也為我們指明了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
鄭麥1860是科技與農業深度融合的典范。它讓我們看到了在逆境中創高產、在挑戰中謀發展的更大可能。未來,隨著品種推廣與種植技術的不斷優化,鄭麥1860有望在更廣闊的土地上綻放光彩。它將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圖片由郭俊娟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