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在享有“中國第一麥”美譽的河南省延津縣,一堂別開生面的非遺體驗課在榆林鄉石堤小學火熱進行。家鄉常見的金色麥稈,在孩子們靈巧的手中,正經歷一場華麗的蛻變,化身為寓意吉祥的麥稈畫“柿柿皆如意”。
課堂上,在文心出版社郭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通過視頻雙師教學模式,深入了解并動手實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麥稈畫。這門名為“‘豫’見麥稈畫”的課程,巧妙融合了語文、科學、美術等學科知識,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孩子們沉浸其中的動手實踐過程。孩子們全神貫注地投入到麥稈畫制作中。從挑選麥稈材料,到學習拼貼、剪裁、塑形等技法,每一步都親力親為。在親手觸摸、裁剪、拼貼家鄉麥稈的過程中,他們不僅感受到傳統手工藝的溫度,更直觀地領略到非遺的獨特魅力。
課堂變成了實踐能力的“練兵場”。如何將一根根平凡的麥稈組合成精美的圖案?這極大地考驗著孩子們的耐心和動手能力。他們小心翼翼地處理材料,專注地剪裁造型,認真地粘貼固定,在實踐中提升了精細動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粗究赡軓U棄的田間麥稈,在自己手中逐漸變成一件件富有美感的藝術品——“柿柿皆如意”,孩子們充滿了成就感。這個過程不僅讓他們體會到“變廢為寶”的樂趣,也悄然將綠色環保的理念根植于心。
在創作過程中,孩子們細心觀察麥稈的天然色澤與紋理,嘗試理解線條、色彩與結構的組合之美。他們發揮想象,大膽創作,在動手實踐中激發了對美的感知力和創造力。
課程尾聲,孩子們興奮地舉起自己精心制作的“柿柿皆如意”麥稈畫作品合影留念。金黃的麥稈映襯著孩子們燦爛的笑臉和自豪的眼神,定格下傳統技藝在新一代手中煥發生機的動人瞬間。
“在中國第一麥的故鄉,看到孩子們如此投入地制作麥稈畫,感受這份來自土地的智慧,意義非凡?!蔽男纳绻蠋煾锌?,“這不僅僅是技藝的學習,更是鄉土文化認同的生動一課?!保ㄑ咏蚩h委宣傳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