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鼓樓、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太廟、故宮,恢宏大氣的北京中軸線一覽無余、壯美有序。這條跨越了7個多世紀、全長7.8公里的中軸線,曾被建筑學家梁思成稱贊為“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
何為中軸線?據百度百科顯示,“中軸線”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中國建筑史》把中國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統率全局的軸線稱為“中軸線”,并且指出“世界各國唯獨我國對此最強調,成就也最突出”。
2024年7月,“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驚艷全世界,以其恢宏的規模、嚴整的規劃格局與建筑群均衡對稱的景觀形態,成為中國傳統都城規劃理念發展至成熟階段的杰出范例。
近年來,為讓更多人感受“活”起來的中軸線文化,北京重點加強中軸線遺產展示利用,特別是探索與新技術結合,在老城保護、文物活化利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講好中軸線的“新”故事。


(攝影:趙瑞)
為了讓觀眾進一步理解北京中軸線的遺產價值,認識北京中軸線的深刻文化內涵,感受北京中軸線的獨特魅力。4月30日,恰逢五一假期前夕,世界文化遺產北京中軸線—印記北京中軸線大眾篆刻作品展(上海巡展)將在上海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正式啟幕。
本次巡展是繼2024年北京首展開展以來,首次在京外舉辦的大型巡展,跨越千里將北京中軸線的千年文脈“搬”至上海。南北文化IP聯動,260余枚精美的大眾篆刻印章,呈現京滬兩城歷史文化、城市底蘊。
一直以來,大眾昵稱上海為“魔都”,對于這座“魔都”的中軸線該如何解讀?
上海作為一座多中心城市,并沒有像北京那樣嚴格意義上的南北中軸線,但根據城市規劃、重要地標分布和交通干線,可以梳理出幾條重要的“城市軸線”概念。
傳統城市軸線為人民廣場—外灘—陸家嘴。人民廣場是上海地理中心,也是行政文化中心(市政府、上海博物館、大劇院等所在地)。南京東路連接人民廣場與外灘的繁華商業街,象征上海的歷史與現代交融。外灘的萬國建筑博覽群,面向黃浦江,與陸家嘴隔江相望。陸家嘴是浦東的金融核心,代表上海的現代化天際線。這條軸線貫穿上海的歷史、商業、金融核心,是游客感知最強烈的“中軸線”。

(攝影:趙瑞)
東西向發展軸由延安高架到世紀大道。延安高架路橫貫浦西東西的交通大動脈,連接虹橋樞紐與外灘。世紀大道從陸家嘴延伸至世紀公園,沿線分布金融、科技園區。這條軸線串聯了上海的東西向經濟走廊,體現城市擴張的脈絡。而南北向軸線是南北高架路,北接寶山區,南至盧浦大橋,縱貫上海核心城區。它是浦西的交通主干道,但更多體現功能屬性,缺乏地標文化的串聯。
天然的城市景觀軸黃浦江蜿蜒穿過上海,兩岸的濱江步道如徐匯濱江、前灘已成為休閑與城市更新的代表,未來可能進一步強化為生態與文化的復合軸線。規劃中的中軸線概念是虹橋樞紐到浦東機場,通過軌道交通2號線、機場聯絡線等連接,形成“城市發展軸”,但更多是功能導向。
上海由浦西、浦東等多個功能板塊組成,歷史發展呈現組團式擴張。黃浦江阻隔天然河道使城市早期發展集中于浦西,浦東開發后形成雙中心格局?,F代城市規劃更注重網絡化布局,而非單一軸線對稱。
上海,一座充滿魅力的城市,一座將江河記憶刻進磚瓦的城市。黃浦江的浪濤里沉淀著千年漁港的帆影,蘇州河的漣漪中倒映著近代工業的煙云。從青龍鎮唐宋瓷片上的墨跡,到徐光啟匯通中西的筆墨;從石庫門磚縫里滲出的紅色火種,到外灘建筑群凝固的萬國詩行—這座城市以海納百川的氣度,將農耕文明、江南文韻、工業基因、革命精神層層疊寫進城市中軸。(主辦單位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