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美麗中國建設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相關指示精神,強化先進成果轉化落地,實現環保產業規范健康發展,4月20日,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全聯環境服務業商會、慕尼黑博覽集團、中貿慕尼黑展覽(上海)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2025環境技術大會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單位會員交流年會”在上海開幕。
大會以“‘美麗中國’目標十年展望—科技引領綠色低碳轉型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為主題,圍繞綠色產業鏈構建、技術管理體系建設、流域綜合治理、標準化引領等關鍵議題開展深度交流與研討,旨在凝聚科技創新合力,推動美麗中國建設邁向新征程,為業內人士搭建政府、環境企業、科研院所、金融機構及媒體等多方互動交流平臺。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黨組成員于會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夏科家參加大會開幕式并致辭。生態環境領域管理部門、高校院所、企事業單位等500余位專家代表出席會議,共同為環保產業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建言獻策、貢獻力量。
于會文副部長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謀劃開展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近年來,我國環保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技術水平顯著提升,服務能力全面增強,為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于會文副部長強調,廣大環保企業要厚植家國情懷、強化使命擔當,將發展目標與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緊密結合,主動融入污染防治攻堅戰、綠色低碳轉型等重點任務,充分發揮技術、管理和服務優勢,為各地提供精準化、系統化、可操作性強的解決方案;要保持戰略定力、把握發展機遇,應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核心競爭力,積極拓展市場,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布局,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推動自身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要牽頭跨領域合作、發揮創新主體作用,積極開展跨領域、跨行業合作,打破行業壁壘,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協同創新的強大合力。
于會文副部長在致辭中還表示,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作為推動環??萍紕撔?、促進環保理念傳播、助力環保人才發展、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是科技界和產業界的橋梁紐帶,在促進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方面有著獨特優勢。希望廣大企業充分利用環境技術大會暨上海環博會這一交流平臺,加強各方優勢資源對接合作,切實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
夏科家副秘書長在致辭中表示,上海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的精神,以全面推進美麗上海建設為總牽引,統籌構建生態環境領域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大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力度,扎實推進生態環境領域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研發與轉化平臺,科學觀測研究站等建設,深化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應用,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為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更為有利的支撐。
環境技術大會以“技術”為核心導向,本次會議特別設置了生態環境科技成果發布環節,首次公開發布了2024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一等獎獲獎成果,包括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共計13項獲獎成果。這些成果不僅在理論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更在實際應用中展現了強大的創新性和實用性,為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徐祖信做了題為《中國城市河流治理關鍵要素分析》的主旨報告,報告中指出我國城市河流污染主要存在全年污染、晴天污染和雨天污染三大類型,未來治理需繼續完善雨污分流體系,科學實施底泥治理,并充分發揮河長制統籌協調作用。她特別指出,水質改善是生態恢復的前提,建議通過系統性工程措施和管理創新,推動城市水環境質量持續提升。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席北斗做了題為《環境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的主旨報告,報告中指出我國科技體制改革正從科技領域向領域科技轉變,強調科技支撐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性。我國深化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以新型舉國體制創新科技體系,科教融合成為提升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在科技賦能高質量發展方面,需重點攻關關鍵核心技術,推動區域實踐,如京津冀重大項目,實現經濟高效的環境治理。同時,需打造協同創新平臺,融合大數據與智慧決策,培養現代化人才。
據介紹,環境技術大會自2017年正式命名召開以來,已歷經七載。會議聚焦環保產業改革、科技攻關、創新升級等行業發展痛點,提供政策解讀、市場分析及成果分享,為中國環保產業發展提供了一個得天獨厚的交流平臺,是生態環境領域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的頂級盛會之一。
本次大會以“‘美麗中國’目標十年展望—科技引領綠色低碳轉型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為主題,在此十年之期的關鍵節點,生態環境領域各界同仁要進一步凝聚行業共識,激發各界投身綠色發展的信心與動力,為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做出新的貢獻。(主辦單位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