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wwwww"></li>
    <li id="wwwww"></li>
  • <li id="wwwww"></li>
    <li id="wwwww"><tt id="wwwww"></tt></li>
    <li id="wwwww"></li>

    “印記北京中軸線 大眾篆刻作品展”(上海巡展)之永定門

    發布時間:2025-04-21 來源:中國網商務頻道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沈曄

    永定門,北京中軸線的南起點,始建于明嘉靖年間(1553年),寓意“永遠安定”,承載著明清都城“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禮制文化。作為外城正門,它見證了“天子守國門”的王朝氣象,城樓形制彰顯重檐歇山式的官式建筑美學。甕城設計體現古代軍事防御智慧,而“永定”二字則寄托了治水安邦的農耕文明理想,串聯起天壇、先農壇“天人合一”的文化空間格局,生動詮釋著古都“中正和合”的精神內核。

    永定門位于北京市東城區永定門橋北,是明清北京外城的正門,也是外城城門中體量最大、建筑等級最高的一座?。永定門的建成標志著北京中軸線由明北京內城延伸至外城3公里,最終形成完整的7.8公里,奠定了北京中軸線作為城市中軸線的世界之最的基礎?。

    《雙印承安:兩枚印章里的美好祝愿》

    image.png

    image.png

    永定門

    作者:黃城根小學房山分校 張皓軒

    image.png

    image.png

    永遠安定

    作者:黃城根小學房山分校 張博軒

    永定門,這座矗立在北京中軸線南端的古老城門,其“永定”二字寓意著對太平盛世的永恒期盼。幾百余年來,永定門見證了北京的興衰浮沉,成為了古都歷史的重要坐標。而這組“雙印承安”印章的靈感,正源自這座古老的城門及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在這方水土之上,11歲的張皓軒和9歲的張博軒兩位小朋友用兩枚小小的印章訴說著對這片土地的美好祝愿,寄托著人們對古都的深情與期盼。

    永定門,見證古都苦難新生

    清朝末年,古老的北京城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難,國難西狩的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從西安回到北京,從馬家堡車站下車后改乘龍車鳳輦,進永定門回紫禁城。

    斗轉星移,永定門迎來了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2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萬眾的歡呼聲中,參加入城儀式的部隊從永定門出發,排著整齊的隊伍,邁著矯健的步伐,喊著雄壯的口號,沿著永定門大街、前門大街進入北京。

    image.png

    攝影:趙瑞

    原址復建嶄露新顏

    飽經風霜的永定門因年久失修而逐漸損毀,北京中軸線上一度缺失了這座帶有標志性的重要建筑。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少專家和社會熱心人士建議復建永定門,恢復北京中軸線南端原貌,保持古老北京中軸線的完整。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永定門復建被納入北京“人文奧運”重點項目,于2004年啟動。

    重建過程中,本著“凡是能找到的就一定要找到并用上”的原則,修繕人員想方設法,從四面八方找回曾經的“永定門”。2004年8月18日,隨著永定門城樓大脊的成功合龍,主體工程圓滿結束。重建后的永定門城樓門洞上方所嵌石匾上的“永定門”三字,為原件仿雕。原件現藏于首都博物館。復建后的永定門城樓,重新屹立在了古都北京中軸線的最南端,這座名副其實的“城市標志性建筑”,用它的“前世今生”見證著北京城的歷史變遷。

    image.png

    永定門外的永定石幢,是永定門區域的文化符號,是一座融合歷史記憶與現代詮釋的石刻藝術裝置。其造型取自傳統經幢形制,柱身鐫刻《永定門復建記》銘文,頂部浮雕北斗七星圖案,暗合中軸線“象天法地”的營城理念。石幢基座嵌有青銅鑄造的“北京中軸南端點”方位盤,與永定門城樓門洞內的金屬標志形成空間呼應。

    張皓軒、張博軒兄弟倆的印章造型設計,正是從永定石幢中汲取靈感。哥哥張皓軒參考石幢柱身的九宮格銘文布局,弟弟張博軒則參考石幢基座的螺旋紋路。童稚筆觸與歷史圖式產生奇妙對話。這兩枚印章的創作,恰如永定石幢本身——既是古老中軸線的物質錨點,又是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的轉譯載體。不僅是對永定門文化的傳承,更是一種對美好祝愿的表達。兩枚印章,雖然方寸之間,卻承載著對古都北京的深情厚誼。兩枚印章,已成為傳遞文化、傳遞情感的橋梁,讓更多的人了解永定門、愛上北京城。(主辦單位供圖)

    相關資訊

    中文 English Fran?ais Deutsch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Espa?ol ???? ???

    中國網客戶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9語種權威發布

    立即下載
    无码免费干干干干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