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競速正成為國際競爭格局重塑的關鍵力量。在發揮政策合力系統性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大背景下,中國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不斷呈現新亮點,由此產生的技術變革與產業重構相互交織,AI在不斷重構產業生態,低空經濟帶動的新生活方式正在逐步成形,量子科技加速突破將為整個科技體系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撐。
3月27日-31日以“新質生產力與全球科技合作”為主題的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迎來各界矚目。在中關村論壇的賽事板塊,3月28日第八屆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大賽總決賽隆重舉行,畢馬威中國受邀參加,并在現場發布《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大賽前沿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并擔任頒獎嘉賓。
中關村國際前沿大賽已發展成為對外交流的高水平國際前沿科技競技平臺,大賽始終聚焦突破性技術賽道,被視為科技創新"風向標"。
今年,畢馬威中國深入參與了參賽企業走訪調研及報告的成稿?!秷蟾妗飞疃冉馕鋈蚴笄把乜萍稼厔?,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戰略洞察。
作為全球科技創新版圖的重要樞紐,北京正以年均16%的研發投入增速領跑全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中關村論壇作為國家級開放創新平臺,自2007年創辦以來已發展成為鏈接全球科技資源的“超級接口”。
本屆論壇年會圍繞AI大模型、具身智能、量子科技、生物醫藥、6G、腦機接口等前沿領域,設置10場品牌論壇和50場創新論壇,深入探討前沿科技進展和產業發展趨勢。
畢馬威中國客戶及業務發展主管合伙人江立勤表示,中關村不僅是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參與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支點。通過對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十大前沿賽道的深度調研,我們清晰看到,在中關村這片創新沃土上,正在孕育著改變世界產業格局、重塑經濟形態的變革力量。這些賽道企業展現出技術突破的勇氣與產業革新的魄力,既是對“四個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戰略方向的生動實踐,更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堅實支撐。
第八屆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大賽作為中關村論壇核心板塊,以“前沿·開放·創新·共享”為主題,聚焦人工智能、具身智能、集成電路等十大戰略領域,匯聚全球74個國家和地區的3200余個項目同臺競技,境外項目占比超40%,成為觀察全球硬科技競爭格局的“顯微鏡”。
大賽“全球引智、硬核競技、生態賦能”三位一體的創新磁場作用凸顯。畢馬威中國通信、媒體及科技行業主管合伙人陳儉德指出,全球人工智能領域活力旺盛,參賽項目數量達812項,創新濃度達25%。AI大模型、具身智能、量子計算等未來產業新賽道企業得到眾多投資機構高度關注。此外,生物醫藥、醫療器械、智能制造與新材料等領域創新創造活力持續進發,參賽數量均達到300項以上,腦機接口、基因治療、激光質子刀、手術機器人等前沿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集成電路領域優秀項目涵蓋了從材料、EDA、設計到設備、制造等全產業鏈,高端芯片設計領域更是占比近70%。從大賽報名項目區域分布看,本屆大賽已形成“京內、京外、境外”三足鼎立的格局,充分表現出了大賽的全球化吸引力與影響力。
創新競速加劇 畢馬威中國發布十大前沿科技趨勢報告
畢馬威中國發布的以“前沿共振領航變革”為主題的《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大賽前沿趨勢報告》基于對50余家科技企業及20余位專家的調研,系統梳理技術突破與產業落地的核心邏輯,為全球創新生態提供戰略指引。
《報告》集中分析了人工智能、具身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醫療器械、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商業航天和低空經濟領域十大領域的發展現狀、核心趨勢及典型案例。
《報告》指出,十大領域構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矩陣,其中人工智能作為新質生產力"大腦"大模型能力邊界有望持續擴展。這些賽道彼此交織、相互賦能,共同構成了面向未來的科技創新矩陣,其發展質量直接關系到我國能否在全球價值鏈重構中占據有利地位。
對于中國而言,加速布局十大領域不僅是應對國際科技封鎖的核心舉措,更是實現從“跟跑”到“并跑”甚至“領跑”的重要路徑。畢馬威中國通信、媒體及科技行業審計主管合伙人盧鹍鵬表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各國實現經濟轉型升級、構建自主可控產業鏈的重要抓手。針對技術瓶頸、應用場景碎片化及生態構建等挑戰,中國要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七位一體的創新共同體,政府應強化頂層設計,完善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科研機構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釋放原始創新活力;企業應勇擔創新主體責任,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金融機構需利用創新資本工具,為長周期研發帶來“耐心資本”,共同助力中關村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燎原之地”。
在全球科技創新浪潮奔涌、技術變革與產業重構交織的當下,畢馬威中國通過深度參與第八屆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大賽并發布《報告》,既呈現了中國在關鍵技術突破與產業升級中的顯著成果,也直面核心挑戰,為構建自主可控的科技生態提出了務實建議。
在全球創新角逐中,畢馬威中國將始終與全球創新力量并肩前行,通過專業服務助力企事業機構破解技術瓶頸、拓展應用場景,與各界攜手共筑全球科技創新的新高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