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公益項目的打造是天時、地利、人和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能否占天時、享地利、贏人和,不是靠運氣,而是靠周密、嚴謹的項目設計??梢哉f,一個公益項目的成功,80%來自前期設計,20%來自后期執行。
近期,剛完成一輪結項周期的“特殊兒童手工藝療育下的藝術職業化培育項目”,以其新穎的理念、前沿的專業背景、周全的組織機構、閉環式的模式設計及注重誠信及實效的項目宗旨,引起周邊領域的關注、認可與贊譽。由此,或許圍繞這樣的公益項目做深度關注與分享報道,會幫助更多公益路上的個人與機構打開更多思路與視野。
“特殊兒童手工藝療育下的藝術職業化培育項目”由上海社會生產力發展研究中心中藝療研究院指導在特殊兒童/青少年藝術療育應用領域已收獲多次政府關注的上海一品天成形象策劃中心申請,獲得上海市文化與旅游局上海群眾文化項目30%資金扶持,并整合上海市長寧區仙霞社區基金會中藝療專項基金為公益資金作為監管與賦能。項目起源于主辦機構意欲在國內特殊教育領域推廣與普及歐洲近百年發展歷史的表達藝術療法及創造性藝術療法。
據中藝療專項基金負責人之一,黃丹英女士介紹,核心團隊從2019年開始即已得到上海市文旅局相關項目賦能,但是當時試水的是音樂療法及舞動療法,同時因為經驗不夠,項目設計雖然一周期后效果顯著,但在長效性方面,對一個公益項目來說還是存在困難。
黃女士回顧到,當時項目結項一周期時,參與的家長陸續詢問是否可以持續并愿意付費持續,但項目組反復斟酌后還是“狠心停滯”,重新規劃。通過沉淀與摸索,此次以藝術治療(美術治療Art Therapy)中手工(立體創作)療育為起點,以消除家長“被貼標簽”顧慮的融合教育為突破,以通過公益課程后積極推進各類產品銷售、推廣,幫助特殊青少年IP打造為長效賦能的閉環模式,真正做到深度扶持、全面愛傳遞、匯聚資源、未來可期的項目內核。
據介紹,項目已完成上海市文旅局群文項目規定核心內容,從課程現場可以看到主辦方為特殊人才們精心呵護的課堂,控制人數、重在質量,據部分家長說如果完成一個周期的公益課程,還會有一份孩子專屬的個人成長報告,而其中的內容確實如家長所見所感,孩子們在不同參數,如情緒管理、親子關系、社交力方面有明顯提升的部分。特別是特殊家庭的家長,也會每次在課堂時期甚至課后收到執行團隊的一對一溝通,重點幫助梳理親子關系、孩子成長目標設定等。
義賣環節以“麥堤守護”愛心文創市集的形式呈現,得到月星集團、尚浦中心等多家機構的大力支持,孩子們的作品義賣所得部分返給孩子以資鼓勵與認可,部分結余將歸入基金會重新投入后續公益課程及IP打造項目的開展。
據悉,該項目一周期的順利進行及日漸精致與周到的模式設計,逐漸吸引多家機構的關注而期待能共同參與為項目的規?;伴L效性賦能。
期待“特殊兒童手工藝療育下的藝術職業化培育項目”后續繼續順利發展,進而以“公益項目包”的形式復制到全國,惠及更多特殊家庭、志愿者家庭及相關機構。(活動方供圖)